1855:板腱 (選重量,客製分切)
1855:板腱 (選重量,客製分切)
1855:板腱 (選重量,客製分切)
1855:板腱 (選重量,客製分切)
1855:板腱 (選重量,客製分切)
1855:板腱 (選重量,客製分切)
1855:板腱 (選重量,客製分切)
1855:板腱 (選重量,客製分切)
1855:板腱 (選重量,客製分切)
1855:板腱 (選重量,客製分切)
1855:板腱 (選重量,客製分切)
1855:板腱 (選重量,客製分切)
1855:板腱 (選重量,客製分切)
1855:板腱 (選重量,客製分切)
1855:板腱 (選重量,客製分切)
1855:板腱 (選重量,客製分切)

1855:板腱 (選重量,客製分切)

商品貨號

首次購買的朋友,請先看完,最下方的分裝、分切、工作日說明,再做下單,感謝配合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— 原塊肉分切法說明 ——


無論【網路、門市】購買

都是尚未分切,【1整塊】販售

【1整塊】約2~3公斤,下單後才會【對應分切】




譬如:2.345公斤(1230元➡️ 代表【1整塊】的重量以及價格


網站【顯示的】的【重量】代表可以購買


下單後,【結帳時】填入修清、厚度的方式


【免費】➡️【修清去除筋膜】

【免費】➡️【客製切片厚薄】

【免費】➡️【單片真空包裝】



【1整塊】1種厚度 免費處理】


【1整塊】2種厚度 1塊加150元】



【可選厚度】:公分

【0.2】【0.3】【0.5】【1】

【1】【1.5】【2】【2.5】【3】


牛排推薦:2、3公分

火鍋推薦:0.2、0.3公分

燒肉推薦:0.5、1公分


※各種厚度的用法,就是依個人爽不爽為主,沒有一定要切那一種才算標準

1,290

  • 選擇加購商品

    {{ addon.diff_text }}
    {{ addon.title }}
    優惠價{{ addon.price }}(限購 {{ addon.limit_max }} 件)
  • 商品說明
  • .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—— 商品介紹 ———

 

品牌:1855®

產地:美國

部位:【板腱】

牛的品種:安格斯黑牛

等級:Choice級

 

【特色】:

連阿公、阿嬤都知道的國民牛排!!【嫩肩里肌】

具有筋感,必須靠著【修清】處理,才能有效的提升口感

油花表現必定略遜經典部位(無骨、翼板)

但偶爾還是會噴些油花,偏向肉味重,爽口不油膩

與經典部位相比之下,不會有什麼太驚人的表現

但綜合下來,味蕾感受,肉的質地、香氣、尾韻上,不至於打折太多

加上價格近人,是板腱一直風靡的主因

高CP值、經濟型的部位

用少少錢也能有大大體驗,當作家中牛排、肉片常備品,非常適合

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—— 修清建議 ———

 

修清的方式 :


【推薦】>>>【微修】【修清】:(請參考下方圖片)


整塊板腱,微修與修清的意思,是指,區分「正面」「背面」修清,並不是指修清多寡

兩種方式,皆有人喜歡,所以提供選項,自由選擇

 

 

板腱【微修】:

「背面」的結締、骨膜、筋,咬起來會有明顯的韌感,需要長時間烹煮才會脆化,所以【建議必定修除】

【微修】的朋友,烹飪時利用高溫將「正面」【白色油脂區域】做局部重點加強,脆化、燒透,這樣可帶有油脂的風味,滋潤口感的作用、脆化油脂區域的筋

也可以下鍋前,依自己喜好,斟酌去除油脂,將油脂,先下鍋燒透後再搭配瘦肉一同煎煮,味道才會好

也可以自行將油脂區域做完全剃除,不搭配煎煮,就是所謂的【修清】

優點:可自主調整,保留正面的牛油風味,但白色油脂區域還是會略影響口感

 

板腱【修清】:

修除「正面」+「背面」,推薦給較注重於口感的朋友,除了中間的大板筋,外表能見的都會做清除

優點:無須再做處理,可直接烹煮,口感、清爽度整體會比【微修】好上許多,但油脂香氣會較少

 

 

 

板腱【不修】:

不做修除的動作,原塊肉直接切切成片

一般市場上最常見的處理方式,雖然看不到修清物,但由於沒有做修清,咀嚼時存在較多雜筋、尤其背面的結締、骨膜咬起來,滿滿的韌感

優點:結締、骨膜、筋均攤於每片肉,看不到一包修清物,觀感上比較不心疼,但筋、骨膜都依然存在,咀嚼時口感上就會有比較顯著的感受,需要多咬幾口,甚至需要煎完後剃除硬口的區域

 

※ 若無明確填寫修清方式,均以建議選項【微修】方式處理

※ 處理下來的【修清物】,都會隨貨附上,不需要附上請備註:【不附修清物】

 

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—— 修清的意思 ———

 

從牛隻身上,切割下來,未經加工處理的,稱為:【原塊肉】

牛隻切割下來的原塊肉,依身上不同區域,區分的原塊肉,稱為:【部位】


所謂的牛排、肉片,就是將【原塊肉】分切成各種厚度,做不同料理的運用叫做牛排、肉片

【原塊肉】再細分【部位】的意思,就如同雞翅膀、雞腿、雞胸肉,身上不同區域的【原塊肉】

 

~~~~~~

 

無論任何「牛隻品種」「重量」「部位」「等級」「生產國」「性別」,牛隻都是自然生長,所以每頭牛都長的不同(非塑膠射出)

我們販售的為,未經加工(未修清)的【原塊肉】所以就會有自然生長的,【油脂】、【筋】、【骨膜】

且每塊肉的形狀、大小、色澤、油花多寡、瘦肉比例,必定都不同

 

~~~~~~

 

【原塊肉】選擇修清處理,【必定】會有修下來的損耗,可能是整體的10%、也有可能20%,不確定性

【原塊肉】選擇修清處理,就不會產生,修清的損耗

 

【修清】:

就如同蘋果削皮一樣,為了追求更佳口感、更好的體驗

將【原塊肉】多餘的【油脂】、【筋】、【骨膜】,去除後,再依厚度切成片,這個處理方式稱之【修清】

視覺上,會另外挑出,油跟筋,會覺得浪費,看的到,但吃不到

 

【沒有修清】:

僅依厚度切片,由於【油脂】、【筋】、【骨膜】,無法完全燒透、脆化、軟化,進而造成口感上的阻礙

視覺上【油脂】、【筋】、【骨膜】,平均分佈於每片牛排,感覺每片就一點點,不會有浪費的問題

短暫性看不到,眼不見為淨,看不到,但吃的到

 


修下來的如何利用

「筋」:

1.直接小火慢慢煸乾,撒胡椒鹽食用

2.當作爆香料炒菜、滷燉、煮湯

 

「油」:

1.直接剁小一角,炒菜爆香用

2.小火慢炸,榨出油脂直到變成液態,冷凍保存,日後炒菜、拌飯麵使用

小火慢炸時,可偷吃步用些水當作介質,比較不容易燒焦,但切記要把水份燒乾,否則容易變質

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—— 分切預估片數 ———

 

【整塊切】:

「0.2公分」:每盤約 10~12片 

「0.3公分」:每盤約 7~9片

「0.5公分」:每盤約 1~3片 

「1公分」:約 25~28片

「1.5公分」:約17~19片

「2公分」:約14~16片 

「2.5公分」:約11~13片 

「3公分」:約8~10片

 

牛排推薦:2、3公分

火鍋推薦:0.2、0.3公分

燒肉推薦:0.5、1公分


※各種厚度的用法,就是依個人爽不爽為主,沒有一定要切那一種才算標準

※實際片數、每片長寬、形狀,會依不同塊的肉,不同修清方式,而有不同的變化

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—— 包裝說明 ———

 

「1.5公分」以上,1片+1個真空袋=【真空包裝】

「1公分」,2片+1個真空袋=【真空包裝】

「1公分以下」,約200克~250克的肉量,【裝盛1盤】=真空包裝

 

※真空袋可當作【舒肥袋】使用

※包裝方式皆為【固定】處理,無須特別備註告知,以及無法選擇包裝方式(敬請見諒)

※包裝方式很難百分百對應每個人的需求,目前的包裝也是符合大眾的,特殊需求,如需【客製】包裝,請私訊LINE,另外報價,將額外收取【高額費用】(敬請見諒)

 

範例圖(無骨牛小排):↓↓↓↓

 

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—— 選擇厚度說明 ———

 

首先,必須很直白的告訴你,任何食材,只要不掌控火侯,任何厚度都會太生、都會燒焦,都會覺得很難煎,跟切什麼厚度無關,跟人比較有關係,與商品無關

熟度的控制是取決於【火侯的掌控】,並不是藉由切成什麼【厚度】,來調整熟度

 

每個人對於,切多厚的認定是不同的,加上我也不認識眼前的你,實在很難知道,切那一種厚度會適合你的需求

小弟弟的想法很簡單,既然各種厚度都有需求,那就是符合市場【需求】做【客製厚度】


但是,人是視覺動物,尤其網路購買,看不見東西、很難完全理解、不熟悉商品,多半就是極致的利益最大化

很常發生購買時,為了要多【片數】,導致選了超薄片當牛排....,煎的時候才發現,這麼薄怎麼當牛排,根本是肉片!!!

或是認為的切薄,比較好煎,【便利煮】為主,煎的時候才發現,這麼薄怎麼當牛排,根本是肉片!!!

 

客製厚度是針對【需求】來做【調整】,但是【可選】反而變成一種障礙

 

 

範例:

答:假設1公斤500元

(A)1公斤切3公分,得到5片(每片100元) (感覺還好)

(B)1公斤切1.5公分,得到10片(每片50元) (好像滿划算的)

(C)1公斤切1公分,得到15片(每片33元) (超便宜,我要買)

 

(C)直覺上最便宜、荷包比較不痛,總價換算成每片,最便宜

(C)厚度最【薄】直覺上較容易認定,容易熟、較容易做出所謂美味


同樣1公斤的肉,切【薄】會比較多片,但不會比較【飽】

同樣1公斤的肉,切【薄】【厚】會因應不同的烹飪,得到不同的感受

 


不是不看片數,也不是越厚越好,而是要懂得其中差異,才叫做選擇

譬如,牛排、火鍋、燒肉、韓式烤肉、咖哩、燉肉、爆炒、各種不同的料理方式

只有【自己】最明白、清楚,自己能掌控火侯到什麼樣的程度,需要約多厚的肉來做料理,而不是逼問賣家,要聽個完美解答


當然也有人從未研究過,包裝上面寫火鍋就只做火鍋、牛排就只做牛排,多寫個韓式,就當作道地韓式風格的厚度了,這類型的就不太適合【客製厚度】,因為很容易因文字,選擇性卡死

 

譬如包裝上寫1公分牛排,但是你覺得太薄,你就會卡死在,明明就寫牛排,但是太薄,到底怎樣才能當牛排,無限的循環卡死

 


【厚度】沒有所謂【標準】厚度,並不是要把肉切成【專用】,要煎的、烤肉用、刷刷鍋、炒肉片、方便熟、露營用的、拜拜用的、長輩要吃、聚餐要吃的,甚至...什麼小朋友要煎的

【客製厚度】的意思,是你不喜歡,別人喜歡,就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,才去調整厚或薄,或是針對烹飪手法、爐具而調整,各種變化,需要有經驗之後做調整,才叫做【客製厚度】

 

譬如【同】樣的爐具操作、【同】樣烹飪手法、【同】烹飪時間,去煎1公分、3公分,就容易得到食用上不同的感受

美味是主觀的,所以每個人的體驗感、喜愛度都是不同的,所以才叫做依照個人的【客製厚度】去做烹煮

 

譬如【同】樣的爐具操作、【同】樣烹飪手法、【同】烹飪時間去煎,1.5公分跟2公分,也並不會多了0.5公分,多煎3秒,有什麼顯著差異

差距1公分、差距2公分、3公分,差距越大,可烹飪操作的範圍越大,所以才叫做依照個人【客製厚度】

 

譬如【同】樣的爐具操作、【同】樣烹飪手法、【同】烹飪時間去做,薄片、肉片料理

很多人會在0.2公分跟0.3公分,兩種厚度,那個要當火鍋肉片、要當炒肉片之間卡死

0.1公分的差距,肉眼幾乎難辨別,非常細微的差距,可烹飪操作空間幾乎沒有差異,所以也不會,有什麼多巨大的顯著差異

 

 

越薄:較不易做出梅納反應、肉汁容易蒸發,容易熟,便利度較好,但相對能做的烹飪手法較少,味蕾的層次疊加較少

越厚:煎失敗的容錯率較大,能做差異較大的層次,進而也容易掌控調整熟度,做出外酥脆殼,豐沛的肉汁感,但需要反覆練習掌控火侯

 

無論是薄或者是厚,最終目標就是將肉做出梅納反應,外表酥脆,內裡軟嫩的狀態,最終成果,取決於個人烹飪技巧

 

 

 

全世界、全台灣,【牛排】【火鍋】【燒肉】,沒有【標準】厚度,都是各憑店家決定厚度

 

新手階段,為了快速的理解,可以用【牛排】【火鍋】【燒肉】,這三個字眼當作【選項】

 

當熟門熟入之後,可以掌握不同厚度帶來的不同的變化時

【選項】請用厚度(公分)取代,【牛排】【火鍋】【燒肉】這三個字眼的既定印象

意思就是說,不再局限於商家給的固定規格,無論0.2公分或0.5公分還是1公分,甚至5公分,都能隨著自己的【喜好】做不同的運用

 

 

有些店家1公分就叫做超厚切牛排,有些餐廳3公分以上才敢端出來

有些店家0.2公分就在當燒肉片,有些餐廳1公分以上才敢叫燒肉

無論切什麼厚度,都沒有對與錯,個人喜好差別不同而已

 

 

新手多半,都會以【方便熟】當主要考量,較會選擇切0.5、1公分,有多薄就多薄,去煎所謂的牛排,這個我並不排斥,畢竟喜歡就好

但請記得,【美味】還是有必需的,與【方便】是不等同的,不然,何不考慮將牛肉打成汁,喝一喝,不是更方便嗎??

 

當發生選擇不了時,請先想像一下,餐桌的是1公分薄到不能再薄的牛排,還是3公分以上的巨型肉塊牛排,以這個為想像

再依據廚藝、烹飪手法需求等等,去做厚度的斟酌、遞減,先找到一個大概固定厚度,之後慢慢提升火侯的掌握、熟度的掌握,會較實際些

 

 

如未接觸過、不熟悉,選擇厚度的朋友,請先參考【建議厚度】則一選擇,之後再以此為基準做調整

 

如果你問我,想知道那種牛排、火鍋、燒肉厚度是最完美的

說真的....

畢竟我們未接吻過,對於口感的認定不同,只能靠唬爛給你聽,說個兩句哄哄而已,給你滿滿的情緒價值

 

 

(請參考下方圖片說明)↓↓↓↓

一直要我瞎猜、話術、唬爛,那一種厚度適合你,真的不是辦法

懶得找尺,但至少拿起手中硬幣,看一下大概厚度會比較實際

 

台幣1元:約2公分

台幣10元:約2.5公分

 

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—部位 到貨通知 ——

 

冷藏現貨,會盡量不斷的持續銜接拆櫃,但是時常還是容易遭遇斷貨問題

會以當月拆櫃為主販售,所以無法完美配合每位朋友什麼時候要買,無法肯定什麼時候必定有冷藏現貨

 


如遭遇【售完】、【下架】,代表正在等待貨櫃抵達,實際到貨後會上架【販售】

如有確定大約船期,則會在商品【名稱】做日期預告

 

範例圖:↓↓↓↓


意思:目前板腱已經售完,預計當月的27號前後日會到貨,到貨後上架

 

 


單塊【重量】、【時價】,門市與網站同步更新、販售,皆依網站更新為主


如需要【部位 到貨後,我方主動通知】

請 使用LINE 主動私訊告知,需要 【通知】的【部位】

 

可通知部位:無骨牛小排、翼板、板腱、肋眼、紐約客、菲力

【部位】確實到貨後,我方將會「主動發 LINE 訊息,通知 到貨」

 

LINE 主動私訊範例:

王小明:翼板,到貨通知  <<<這樣即可


L I N E 按這裡 >>> https://pse.is/6bqbty

 


※※也由於到貨時間不一定,到貨通知【不代表訂購完成】,需到網站完成下單才算訂購完成

不勉強購買,到貨通知後,再自行決定是否購買

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—線上訂購,收件方式 ——

 

超商店到店【冷凍】:約6~7天抵達

優缺點:費用便宜、送到指定超商,手機簡訊通知取貨,四天內自行取貨,取貨自由度較高,但到貨速度會較慢

超商運費:150元

支付方式:匯款

 


宅配到府【冷凍】:約4~6天抵達

優缺點:費用較高,司機先生1對1手機來電通知送貨、收貨,送到指定地址,到貨速度較快

宅配運費:250元、400元(離島)

支付方式:匯款、貨到付款

 


※結帳時選擇配送方式,會自動計算,【所有商品】寄出所需對應運費

※冷藏原塊肉,處理後,皆會使用【急速冷凍】,才會轉交給物流公司,進行配送

 

【注意事項】:

每塊【整塊原塊肉】皆為專屬【客製處理】

完成下單後【開始】對應【客製處理】所以,無法精準到貨、快速到貨、無法指定到貨日


懇請,線上購買的朋友,請提早1~2周完成下單,【盡早到貨】

或請提早1~2周完成下單,【修清、分切備妥後,寄存放於我方】再指定寄出

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—— 門市購買 ———


切1公分以 (上):

就是自己來店裡,從展示櫃選一塊肉,馬上修清、切1公分以 (上),切完會做真空包裝,結帳完直接帶走(冷藏狀態)

 

切1公分以 (下):

LINE告知,部位、重量、修法、厚度

肉切好之後,會主動 LINE 通知,然後再自行找時間,來店取貨(冷凍狀態)

無法指定取貨日期,只能依我方通知取貨日為主

 

冷藏現貨,依網站公告的現貨販售,如遭售完,需另等船櫃到貨

其餘非冷藏整塊原塊肉商品,門市可直接購買,不需預訂,網站上看的到的商品,門市就會有

 

※ 店內的冷藏肉整塊原塊肉,都是保持在軟趴趴的冷藏狀態,無論線上購買或門市購買

都是購買後,對應分切厚度,進行不同的工法處理

冷藏狀態下直接切1公分以下(肉片)的話,由於維持軟趴趴的冷藏狀態,直接切肉會拉扯破損、糊掉、黏成一坨

 

冷藏肉原塊肉,要變成肉片的樣子,需先將肉修清➔再做轉冷凍➔上機器切片➔最後真空包裝➔寄出(取貨

看起來很簡單,但是一個一個步驟從頭處理,每個步驟都需要時間,需要分好幾天完成處理

 

大家都把小弟弟當作火鍋店,都是當日、當下急著要拿肉片,趕快回家煮肉

但是切肉不塞車的情況下,最少也要花3~4天的時間來處理,變成大家看到的肉片樣子

所以切1公分以下(肉片),只能先LINE,告知,才會安排處理

依照訂購的時間先後順序處理,取貨的時間由我方安排,備妥後通知取貨】比較沒什麼爭議

 

如有不辨之處,懇請見諒(不接急單、也無法指定什麼時候(取貨))

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知識補充:肉色的轉化—

 

多數人會直覺認為,肉色暗黑是不新鮮而導致,新鮮的肉,必須是鮮紅色


事實是牛肉屬於紅色肉類中,肌紅蛋白含量最多的一種

只要做分切,新的切面,肉裡含的肌紅蛋白與空氣裡的氧結合,就會導致色階的變化,是自然的一種轉化作用

也會因各部位的肌紅蛋白,含量不同,各部位會產生不一樣的色階變化


因應市場【視覺需求】或是節約人工包裝成本,很多會使用【裸放】、【套袋】、【保鮮膜封盒】,讓肉裡的肌紅蛋白與空氣裡的氧,持續接觸結合,使肉色一直呈現鮮紅色,但無法完全隔絕空氣,容易與冰箱其他食物串味,滋生細菌,容易變質


真空包裝的技術,能有效的將肉與氧氣隔絕,保持肉品鮮度,防止滋生細菌,延長肉品存放,但容易導致牛肉的肌紅蛋白缺氧,使得肉色呈現深暗色,或牛肉含有微量的礦物質,造成彩虹彩光,不同角度呈現不同光澤

 


無論購買經驗多豐富,往往很容易因為肉色轉化,視覺判斷,造成無謂的質疑

 

其實...真空包裝的肉,只要打開,解凍大概30分鐘,就會逐漸變成鮮紅色了

肉品獲得較完善的保存方式,正常邏輯來說,不考慮成本或者奇奇怪怪之類的問題,真空包裝對消費者是比較有利


但是很簡單的自然變化,多數消費者,即便聽過、了解這些過程,還是只能【視覺】認定

極端一點的、缺乏判斷力的,聽說真空包裝的肉,肉會不好吃的,反而比較認可這類的民間傳說


所以....真空包裝與裸裝,那一種比較好?

小弟弟認為是無答案!!!

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知識補充:份量夠吃嗎??—


 
答:你一定要知道

你絕對會比我更了解你邀請的賓客食量

每位賓客的性別、年紀、身高、體重、宗教、平時的飲食習慣

家中是否有習俗信仰、是否有拜訪過命理老師?

以及幾點開烤?預計烤幾個小時?

當日是否有準備酒精或其他飲料、茶飲、汽水

不包含牛肉食材,另外有那些品項、份量

最後賓客是否為空腹參加烤肉聚會

賓客近7日是否有吃過牛肉?聚餐過程中是否有團康活動等等

 

實話實說就是無法正確預測!!!每個人的食量、飲食習慣、喜愛都不同,要嘛就多買,不然就吃完就好..

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知識補充:要煎幾秒才能翻面—

 

答:每個人家中的鍋具的熱傳導、爐具火力大小都不同,所以很難給出正確答案

只能提供一些基本概念,進而更容易做出理想的中的牛排

 

要做出美味的牛排,梅納反應是的最大關鍵,就是酥脆的外殼、內裡軟嫩,肉汁不流失的狀態


酥脆的外殼需要【高溫短時】,內裡軟嫩則是靠【溫度的傳導】


牛肉必須完全解凍,鍋中溫度達180度以上,有熱氣稍微冒煙,才能下鍋煎

下鍋後,視情況調整爐具火力大小,維持一定的高溫,以便兩面做出酥脆的外殼

藉由按壓肉,感受軟硬度,辨別內裡熟度,視情況做翻面,而不是硬拉長時間,硬煎到水份蒸發,硬化

 


範例:2公分厚的牛排,約1分30秒內,要把兩面煎完成,為基準


如果超過這個時間,有可能下鍋時鍋子溫度不夠,或是煎的過程中,鍋內溫度下降,翻面後加溫速度不夠,或是翻面時間點不對

 

時間固定,找出調整出家中爐具、鍋具煎牛排的時間點,時間視情況可以縮短、拉長,但不要沒有基準的靠感覺,煎10次,10次時間、火力都不同

 

慢慢抓出煎牛排的感覺,慢慢調整,最重要的是,沒有要煎牛排比賽,所以請帶著愉悅的心情煎牛排即可

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知識補充:都要冷凍?幹嘛還用冷藏肉 —

 

保存、保鮮,最大問題還是【時間】


冷藏牛→冷凍肉→冷凍很久的肉→冷凍過期的肉


越接近冷藏狀態【時間】,整體相對會越佳

 

門市購買冷藏肉,吃不完,可轉成冷凍,延長保存,短期1~2個月內,不會有太大變化

但隨著時間拉長3~4個月以上,就會產生風味上的變化


網路訂購的,同樣都是使用冷藏肉出貨,但為掌握運送品質,切完,皆會轉成冷凍狀態出貨

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—文章分享——

 

下面是依據真實案例重點整理得出來的文,幫助你快速理解商品

👇👇👇👇👇👇👇👇👇👇

 

【選部位篇】:最貴的不一定適合你!!!<<<點我查看

 

【選擇厚度篇】:適合火鍋??燒肉??牛排最佳厚度??<<<查我查看

 

【修清篇】:要修清? 不修?<<<點我查看

 

【運費篇】:運費//配送抵達時間//現場購買<<<點我查看

 

【基礎篇】:購買前必看!!(牛肉基本問答)<<<點我查看

 

【熟成篇】:屍屍屍...式熟成!?<<<點我查看

 

【選塊篇】:選到牛王之王、牛中之王???<<<點我查看

 

【Logo封膜篇】:牛肉Logo外封膜的演化史!!!<<<點我查看

聯絡我們
  • -
  • ※ 當此商品補貨時會自動通知您
客服
購物車
您的購物車是空的
  • {{ item.option_sort }}
    {{ item.quantity }}
    {{ item.price }}
    已下架